2024年11月30日,由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指导,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数智·法治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论坛以“构建数智治理新生态,助力法治中国强根基”为主题,旨在汇聚各方智慧,深入探讨数智技术与社会治理的融合路径、实践经验与未来发展方向。论坛特邀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新大陆科技集团CEO王晶发言。现将王晶发言编发如下: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大会的关键词是:治理、数智、法治、平台、赋能。我谈几点思考:
第一,关于治理。
当前,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博弈不断加剧,政治战、金融战、科技战、舆论战甚至爆发武力冲突此起彼伏。曾经因提出“历史终结论”而闻名的美国学者福山说过:“21世纪国家竞赛的主轴是治理能力建设。”一个国家想要长治久安,最核心的竞争力就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只有走在了正确的大道上才能有未来。
为此,我开始围绕人类治理、全球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企业治理等命题,一层一层抽丝剥茧般地思考,探究其背后的底层逻辑和历史规律,陆续出版发行了一系列凝结我对治理更为深度、透彻、系统、全面的思想观点的著作。党的十九大闭幕之际,我完成了处女作《人类命运:治理简史》,由五洲出版社出版发行;党的二十大闭幕之际,我总策划、总主编的《新时代思想论丛》22本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创作其中《新发展理念引领》一书;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不久,我创作的《人类命运:制度治理》由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
《人类命运:治理简史》提出:数字时代,治理能力是第一生产力。那么,治理是什么?本书的第一章讲到,“治理”二字是舶来品,西方国家还提出了“善治”概念,主要体现在基层的社区治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在于由过去单向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治理新模式。
在国家治理体系改革创新中,顶层设计思想、战略、大政方针、发展规划等,引导方法论,指导来自社会基层民众诉求、百姓痛点、难点的解决方案和实施落地。也正是在国家治理这一广阔舞台上,数字智能技术才得以充分展现其价值与潜力,拥有了尽情施展的空间。
第二,关于数智。
当今时代,是数字中国的大时代,也是数字化的新时代。
我和数字中国有着深厚的渊源。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亲自挂帅数字福建领导小组组长,新大陆有幸参与到数字福建建设的过程中,之后我们也一直致力于推动数字中国建设。
20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非常前瞻性地提出了数字化的四个阶段: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如今,数字中国发展的过程,和总书记当年的论断高度一致。当下正处在数字可视化向智能化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机器人领域蓬勃发展的阶段。今天会议主题的关键词“数智·法治”,正是数字智能和法治的融合服务百姓的实践。
数智和法治结合,展现出的正是数字中国以人民为中心治理转型升级的最佳画卷。立法部门宛如拥有了一双敏锐的“眼”,海量的数据得以汇聚,立法者能清晰地看到民众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关切和诉求,发现潜在的法律空白;执法部门犹如一双刚劲有力且精准无比的“手”,不再是传统模式下的盲目摸索,而是在数智技术的指引下,有条不紊、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大大提高执法效率,减少人为误差;司法部门则被赋予了一颗公正无私、充满智慧的“心”,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在阳光普照之下,人民群众能够亲眼目睹正义的实现过程,切身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的力量。
第三,关于法治。
我作为连续5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曾担任福建省人大代表,长期参与到国家立法提案、执法监督和普法工作中,为推动国家法治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新时代新思想论丛》围绕十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体系化梳理了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体系和方略体系,这22本书的作者,除了我之外,都是国内顶尖的专家学者,分别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军事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党政机关、科研单位和双一流高校等单位。在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四梁八柱”中,法治是重要的内容,因此,《新时代新思想论丛》也有两部专门讲法治的专著,分别是《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法治中国》。
第四,关于平台。
数字中国建设有三个核心的入手点:政府政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今天的论坛,也是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司法便民平台2.0版的正式发布,这一平台正是找准了上述三个入手点的交叉和重叠部分,取得“最大公约数”,对于助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有重大价值和意义。
司法便民平台是数字中国和法治中国的数字化组成部分,目前,针对人民群众和中小企业,平台上5万名律师能够提供即时的法律咨询服务,在司法便民方面创新,在未来2.0到3.0、4.0、5.0持续迭代升级发展的过程中,也遵循着数字化的底层逻辑。
国家主导的“数字公民”和“数字人民币”,是数字中国建设的数字化底座,构成数字中国建设的“可信根”和“数据源”,也将成为司法便民平台的基石。未来,人民群众在司法便民平台上享受权利、行使义务等,首要前提是拥有一个权威可信的数字身份,才能在数字世界畅行无阻,同时,在提供或购买数字化服务时,也需要数字人民币的相关应用和技术进行支撑。目前,新大陆正以可信数字身份为抓手,拓展可信数字身份应用落地,研发“一码通行”城市及行业身份码应用产品。数字人民币产业联盟重在围绕国家政策落地,专注生态建设,汇聚各个方面专家和企业力量,持续创新、探讨应用和推动数字人民币服务落地。
因此,数智法治融合,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从理念到实践的全方位革新,将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充满活力的法治生态,让每一个数据的流动和智能应用都承载着公平正义的使命。当法治插上了数智的翅膀,百姓就能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第五,关于赋能。
数据的价值在于治理的需求。如果不是国家治理、社会治理、企业治理的需要,数据是没有意义的,是冰冷的、无序的、停滞的。过去数据发挥统计的作用,在以西方经典管理学为代表的模式下,注重流程和分工,以事为中心、以物为中心,在信息层层传递的过程中,必然会衰减、失真,也必然会被人为的篡改,导致我们无法看到实时的、真实的数据。随着流程越来越繁杂、部门墙越来越厚重,效率也越来越低,内卷、内耗、内讧因此产生,这就是“熵增”的本质原因。
数字化就是要“熵减”,弥合各种价值鸿沟,减少重复和无效的劳动,将国家司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由聚焦“事”和“物”转向以“人”为中心进行体系重构与能力升级。这一过程,需要政府和企业的相互赋能。
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守护者和法治建设的主导者,通过制定宏观战略规划、完善法律法规、调配公共资源等方式,为数智与法治融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确保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企业则是数智法治融合中技术创新和应用的关键力量,将先进的数字技术和智能算法引入法治领域,促使数智法治融合不断适应社会变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法治需求;多方参与将给数智法治融合带来活力源泉,当社会组织、学术机构、学者、公益团体等各方力量积极融入这一伟大进程,将形成一个多元共生、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相互赋能才能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势必形成推动数智法治融合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数智与法治交织在一起,绘就出一幅波澜壮阔的良法善治的时代画卷。这幅画卷是公平正义的具象表达,是人民幸福的生动造诣,更是国家现代化的璀璨篇章。
最后,我想用老子《道德经》的一句话来总结: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
谢谢大家。